許多電氣設備,如交流單相,三相電動機都需要消耗有功功率和無功功率。有功功率被轉換成有用的機械功率,而無功功率是需要維持設備的磁場能量。無功功率在發電機和負載之間被周期性傳輸。

無功功率的影響
有功功率P和無功功率Q的矢量相加得到視在功率S。
發電設備和輸電電網必須提供和傳輸這種視在功率。這個意味著發電機、變壓器、電力線、開關設備等的規格必須比負載實際消耗有功功率時的額定功率更大。
因而,供電公司面臨著額外的設備支出和額外的電力損失。因此,如果無功功率超過某個閾值,它們會對無功功率收取額外費用。通常規定的目標功率因數cos?在1.0和0.9(滯后)之間。

雖然電機的機械功率輸出只需500 kW, 供電網絡負荷卻是714 kVA的視在功率,即傳輸143%的有功功率。
有功功率是可轉換為不同形式功率的電力,例如:機械的、熱的、化學的、光學的或聲學的動力。
無功功率是產生磁場所需的電功率(例如,在電動機或變壓器中)或電場(如電容器)。在磁場中,無功功率是感性的;在電場中,它是容性的。
視在功率是有功功率和無功功率的矢量和。
功率因數cos?是有功功率和視在功率的商。
功率因數校正
如果校正滯后功率因數,例如通過在負載上安裝電容器,這將完全或部分消除供電公司的無功功率消耗。功率因數校正是最有效的,是采用先進的技術,使得它在物理上接近負載所消耗的無功功率。
感性無功功率Q1全部或部分由容性無功功率Qcomp補償,此時視在功率從S1降低到S2。

電動機的有功功率和以前一樣為500kw,但其無功功率是完全無功的補償后,供電網絡需要傳輸500kVA的視在功率,即:100%的有功功率。因此,在這種情況下,功率因數校正可將傳輸負載降低標稱有功功率的43%(即從143%降至100%)